蔡和森故居。(資料圖) 鄒麟 攝
中新網長沙7月1日電 題:建黨百年:湖南推動高質量發展勇闖新路子
記者 白祖偕 劉雙雙
長沙岳麓山下,一座白墻青瓦、竹籬環繞的農舍小院每天都會迎來無數年輕訪者。這是蔡和森一家曾租住的寓所,新民學會成立的地方。
新民學會被譽為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先聲”,它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如今,無數年輕人來到這里,希冀對那段激情歲月有更多了解,對中國革命的艱辛道路有更清晰認知。
與新民學會舊址相距約2公里的千年學府岳麓書院內,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青年大學生們正在討論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岳麓書院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策源地。
以學以致用為精髓的湖湘文化賦予了湖南人“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千百年來,湖南人一直以霸得蠻、耐得煩、敢創新被人稱道!爸袊伯a黨”這一名稱就是蔡和森最先提出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無數湖南仁人志士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前赴后繼;新中國成立后,湖南人民傳續紅色基因,更是創造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諸多“第一”和“之最”。
中國第一臺鐵路干線電力機車“韶山1號”、中國第一套船用動力推進設備、第一套地鐵車輛電機電器成套設備、第一臺108噸電動輪自卸車、第一輛城市輕軌車、第一批航空發動機……誕生在湖南;
世界最大起重能力的履帶起重機、世界最長臂架的混凝土泵車、世界首臺套特高壓發電機變壓器、世界首個最高時速米軌動車組……誕生在湖南;
六次蟬聯國際高性能計算機、位列世界500強榜首的天河二號計算機,國內首條8英寸IGBT生產線……也誕生在湖南……
“兩彈一星”等記下了周光召、陳能寬等老一輩湘籍科學家的名字;“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高產紀錄;黃伯云、何繼善、盧光琇等在各自領域突破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
霸得蠻、敢創新,昔日的農業大省湖南不僅用超級稻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還已然蝶變成“中國工程機械之都”,成為中國最大的軌道交通研發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工程機械制造基地、中小航空發動機和飛機起降系統研制基地。新中國成立時那個在中國地理版圖上名不見經傳的湖南株洲,現在已是譽滿全球的“中國電力機車之都”。
進入新時代,各種新技術爆炸式涌現,湖南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積極推進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體系演進升級。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獲國家授牌,“互聯網+制造業”蓬勃發展!昂现圃臁闭蚝稀爸窃臁蓖昝梨幼。
中國的所有高鐵列車,一半核心部件源自湖南;中國每10臺中小型航空發動機,9臺產自湖南;全球每下線10臺混凝土機械,8臺是湖南生產;湖南科技大學領銜研發的“海牛二號”鉆機系統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鉆機的鉆深紀錄……
在經濟社會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湖南人更是敢于首吃“螃蟹”:國家首個“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區落子湖南,探路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科學發展模式;2015年5月24日,全國第12個、中部首個國家級新區——湖南湘江新區授牌運行;作為中國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探索出產業扶貧新路徑,實現68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1個貧困縣、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先后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型省份、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等國家級戰略平臺……
角逐世界舞臺,不沿海、不沿邊的湖南更是越來越搶眼:省會長沙獲頒中國首個世界“媒體藝術之都”;中歐班列(長沙)開行量躋身全國“第一方陣”;中非經貿博覽會永久落戶;湖南自貿區定位于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聯通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投資貿易走廊。
歷經百年接續奮斗,湖南已經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打造“三個高地”、踐行“四新”使命,將湖南的發展視野和戰略地位提升到新高度,已經成為這片紅色熱土的未來指引。湖南省委書記許達哲表示,湖南人民將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發揚革命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完)